吉安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读钱江源90后河北姑娘,为什么要守着一 [复制链接]

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通讯员姜文

站在衢州开化的马金溪南岸向北望,霞山古村看起来如同大多数浙江乡间的村落,只是,那些现代民居之间,偶尔飞起几处沧桑的檐角。

马金溪畔的霞山古村

但是,只要你走过那座颤颤的木板桥,进入古村,就对一个词有深刻的体会:“别有洞天”。

霞山古村如同一座迷宫,明清及上世纪初浙西山区的历史原貌,被完好地保存在马金溪畔,多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串于宽窄不一的街巷。

被誉为浙西地区徽派建筑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建筑群之一的霞山古村,与其他徽派建筑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它的高墙,部分以卵石筑就,夯土填塞其间,形成了独有的美。

那些卵石,正是马金溪所特有的——钱江源的特产。

古村的卵石墙壁

来得有点“突然”的美术馆

这是一个周二的上午。

本来,许小伶会如每个工作日一样,打理着古居间一家美术馆的日常事务,闲暇之余,准备一下周末为孩子们上的美术课。但“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13家成员单位的到访,又让她担起了讲解的工作。

这位来自河北秦皇岛的90后姑娘,也是霞山乡村振兴美术馆的馆长助理。

许小伶和霞山的孩子在一起

年6月30日,霞山乡村振兴美术馆在古村中的郑松如故居开馆——它是中国第一家民*部门批准的以乡村振兴为名号的美术馆。

说起来,这家美术馆来得有点“突然”。

年,通过开化乡贤、中国创造学会理事赵晓凯牵线,旅居北京的艺术家陈晓齐受邀参观霞山古村。烟雨江南的感觉与中国画所追求的水墨淋漓的意境,在这里达到了一种近似完美的契合,于是,陈晓齐和赵晓凯决定在这里“造”一座美术馆,用艺术语言注入乡村发展,提升乡村美育教育。

“造”,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就建筑本来而言,霞山古村自带美术馆气质,根本不需要大费周章地“造”,只需软性提升即可。

美术馆开馆前后,陈晓齐在这里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创作了大量的“水墨霞山”。

陈晓齐作品

如今,那些作品就悬于美术馆的墙上,远远一看,就知道它是属于霞山的——氤氲的水墨之间,是黑色的鱼鳞瓦、卵石与斑驳的粉墙。

基于这座美术馆,陈晓齐还办起乡村振兴讲堂夜校,教授村民绘画。每周五周六的晚上,如果你在霞山,就可以看到村民在夜校学画的场景。

对于美的认知与沉淀,艺术家没有仅仅囿于自我,而是想着美术馆真如其名,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马金溪畔的“跟屁虫”

已经在霞山待了大半年的许小伶,时常带着孩子们到马金溪捡卵石。这些卵石,是美育的材料。

在霞山乡村振兴美术馆内的一张木案之上,摆满了孩子的作品,他们在石头上绘制青山、溪流、钱江源的四季以及朝阳或落日。

孩子们的卵石画显然,许小伶已经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

虽然,半年之前,初来乍到之时,她也带着诸多不确定的犹疑。

“陈晓齐馆长一直都在说艺术不能只追求存放在象牙塔中,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这些观念也一直在影响着我。”来霞山之前,许小伶在北京帮助陈晓齐打理他的工作室。

之所以在周末为孩子们上美术课,是许小伶对陈晓齐那些美育思想的践行,她想把美育植入到孩子们的童年——“这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一定作用。”

在许小伶的心目中,霞山是一座有“童年感”的村庄。这里,让她切实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简单真诚的相待。

孩子们遇见她,总是热烈地喊着:“许老师!”

有一天,村民郑顺花姐姐家的孩子们从美术馆跟着许小伶跑到她家里,“我开玩笑说,他们成了我的跟屁虫,他们随口答我:‘那夏天,你还是我们的跟屁虫呢!’”

是的,夏天的时候,许小伶天天追着孩子们去马金溪边捡石头、戏水,想一想,还真是他们的跟屁虫。

当下中国,无论城乡,经济的大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美育教育依然有很大的空间。作为专业美术工作者,许小伶一直想为之奉献一点热量。

陈晓齐曾经跟她说过一句话:美育掺杂着商业模式很容易变味道,因为它和其他知识传授、经验传授有很大的区别,它重要的是美和育,必须是懂得美,还要有育人之心的人,才能胜任这个工作。

如今的许小伶,安于霞山。说到目前的状态,她用崔健的一句歌词形容: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它让我忘了我没地儿住。

大木材商郑松如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霞山乡村振兴美术馆的诞生又是必然的。

追溯起来,霞山已有千年,它得益于钱江源的造就——除了石,还有木。

南宋建都临安后,霞山凭借盛产木材和钱江源水运发达的优势,逐渐成为木材和土特产的集散地和货运码头,到明中叶己发展成一个“十里长街灯火通明,百停木筏不见水道”的大村落。

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看见眼前这座古村呈现于今天的样貌——汪氏宗祠、爱敬堂、郑松如故居、将*宅……

在这里,古居大宅,各有故事。但我还是想继续说一说美术馆所在的郑松如故居,虽然就年代而言,它不是最为古老的那一幢。

说郑松如故居,当然不能不提郑松如这个人。

郑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年),一路造造停停,最后建成于年,它的主人郑松如是名振一时的大木材商。

在马金镇宣传干事陈影发我的霞山古村地图中,郑松如故居被标记为“启瑞堂”。

郑松如的父亲是霞山郑氏的一支,年开始建启瑞堂草屋时,这座草屋仅有60余平方米。年,郑松如只身南下经营木材生意,四年后回乡,在启瑞堂草屋原址上添置正厅和落轿厅。

钱江源的馈赠,再加上郑松如的生意头脑,自然招致财源广进。年,郑松如开办的杭州浙东大木行开业,到年,不过十余年,郑松如已拥有13家木行,自霞山至杭州沿途皆设有别墅。

显然,此时,他有实力修建一座大宅了。

十余年之后,占地面积余平方米的启瑞堂,修建而成。

据郑松如故居的资料介绍,这座宅子里人才辈出,郑松如的后人郑琴隐,抗战期间曾捐赠巨额资金支援抗日,解放后在杭州定居,成为一代名医。

水墨间的五彩往事

身居霞山的人,对钱江源馈赠的一切,都怀有深厚的情感,他们以建筑感恩,以艺术铭记。

在霞山乡村振兴美术馆的庭院中,有一个装置艺术作品,名为:“中将宅”古民居残骸。

年,古村中的中将宅失火,那些精美的木雕毁于一旦。

陈晓齐来到霞山后,将那些本已成为垃圾的焦木分层叠放,并以红绳捆扎,红绳表达着力量和秩序,而整个作品意在提醒村民预防火灾,提高消防意识,保护古民居。

“中将宅”古民居残骸

来霞山的外乡人,总会在这个装置作品前停驻片刻,首先是因为好奇,而后被震惊,最后将一座中将宅的历史铭记于心。

正因为这种铭记,无论经验或教训,都可以泽被后人。

霞山独有的魅力,吸引着陈晓齐这样的艺术家、许小伶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古往今来的名士大家。

宋朝南迁后,许多儒学大家也云集于浙、皖、赣等地——浙江开化正处于三地交界。

南宋淳熙二年,也就是距今年前,史称“东南三贤”的朱熹、吕祖谦、张拭以及“三陆子之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等一干理学大师云集霞山附近的包山书院讲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包山之约”。此后,朱熹还先后三次来霞山书舍(宋至和年间创建的书院),一度游学于九都崇化(北宋地名,今天指马金镇一带)。

现代史上,也不乏大家的造访。在陈影发我的一段资料中,有一段国学大家马一浮的往事——

七七事变后,马一浮带其外甥丁安期及门生王星贤两家合计十五人,先避寇于桐庐汤庄,后于年12月,辗转开化,投奔老友叶渭清(浙江开化县人,宋史学家),住在开化县霞山村郑家大宅。就是在这里,马一浮给在江西吉安办学的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写了一封求助信,问询可否前往江西栖身渡过难关。竺校长收到信后,给马一浮发去电报,聘请他为“国学讲座”,并称讲学内容、时间均由马自行决定。

资料中称,霞山村现仍存一座古宅,厅堂匾额篆书“进修堂”即马一浮所书。

山水与建筑,都是霞山的记录者,慕名而至的人,则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