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吴嘉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具有近二千年历史的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大县,文化底蕴雄厚,散落在永新291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民间文化更是多姿多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手捧着永新县本土非遗专家吴谷老先生的非遗专著《永新曲艺》(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出版发行),心里由衷感叹。这是继吴谷先生在2017年出版第一部非遗专著《舞说——十年回眸》一书之后的第二本非遗专著。
《永新曲艺》分三卷予以陈述永新小鼓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以及理论研究和媒体评述。永新小鼓产生于乾隆1740年间左右,迄今已有两百七十年的历史。永新小鼓原为盲艺人的谋生手段。相传永新小鼓的祖师爷欧阳承相从小父母早亡,无人供养,被送入专门供养无依无靠的盲、聋、哑人的永新北门“圣恩堂”。欧阳承相年幼时读了些书,略通文学,一场大病导致双目失明。在“圣恩堂”里,欧阳承相不愿坐享其成,总想自己自谋生路。恰好那时,从湖北流落到永新,收留在“圣恩堂”内的一批渔鼓艺人,说唱功底很是了得。在他们的影响下,欧阳承相把用蛇皮制作的渔鼓,改为永新当地盛产的牛皮制成小鼓,用红绳系在胸前,参照渔鼓词的写法,采用群众最喜爱的永新号子配为小鼓音乐,永新小鼓故名叫“唱号音”。说唱时,他坐着,一手拍小鼓,一手打拍子,自敲自唱。唱腔跳跃,跌宕多姿,幽默诙谐,温柔抒情,曲子可长可短,能刚能柔。永新小鼓大多以群众生活为题材,生动活泼,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生产、交易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与人为善和因果报应等,立场鲜明,从不同角度抨击腐朽的封建社会。
书中还收录了永新小鼓的段子摘录、历年曲目一览表和由吴谷先生所创作的历年所获全国奖项的经典代表作、各类媒体对于永新小鼓的理论评述、创作者人文的赞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地区古老且活态的文化基因。它从来不是城市的附庸,更非累赘,而是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依然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联系、技艺传承的审美寄托,是城市的无形“招牌”。永新县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省级72项,市级13项,县级68项。就非遗保护和传承而言,排在全省全市的前列。
永新小鼓作为永新家喻户晓、产生于民间的民间艺术,它从肓人聊以谋生的一种手艺发展登上国家大舞台,且屡屡获得国家级大奖的民间艺术。但由于经济的发展,这种“下里巴人”的艺术,逐渐湮灭在现代化的娱乐之中。保护非遗,就是在延续民族的文化根脉、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使广大读者了解到这门艺术的历史、现实和将来,使更多的人自觉地提高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这个被称作为曲艺品种“独生子”的根也就保住了。
全书装帧精美,制作以淡雅为主,优胜纸质,插图清晰,内容翔实,引经据典,小鼓曲目让人读来,有股浓浓的生活气息迎面扑来;而评述类,既有名家的评述点赞,也有同仁的看法和赞扬,其中文笔流畅,思想饱满,让人读后对永新小鼓由茫然到清晰,进而心生欢喜。
作者小语:
把生活中的真善美推到大家面前,希望能喜欢。真诚邀请有故事有新闻的亲跟我联系和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