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谁还记得夏至节需要 [复制链接]

1#
咨询白癜风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时间在农历五月中旬(公历6月22日左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为夏季开始,其后白昼渐短。古人认为这时阳气至极,阴气始至,由于夏至的这些特点,被视为节日。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神仕》说,“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即在夏至那天,召致地示物魅来祭祀他们,认为如此可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死亡。此俗也见于汉朝的制度,《史记·封禅书》说:“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札也。”汉以后历朝多有实行夏至祭地典礼的。

图注:夏天海滩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东汉《四民月令》:“夏至之日,荐麦鱼子祖祢。厥明祀冢。前期一日,馔具,齐,扫涤,如荐韭卵。”《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这一天,取菊花研成粉末,用来防止小麦虫害。明清方志反映出民间在夏至举行秋报、食麦、祭祖活动。如嘉靖河北《威县志》:“夏至,村落各率长幼以祭,名曰麦秋报。”感谢天赐丰收。万历安徽《滁阳志》:“至日食小麦、豌豆、郁李,戴野大麦一日,具疏食祀天神,人家多不荤。”弘治江苏《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

图注:麦收时节

今年夏至是农历五月十九,就在“大端阳”之后。前几天,楼下的大姐又在街边摆开了摊子现场包粽子出售。碧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泡得胀鼓鼓的绿豆、红枣,经过大姐的双手一番翻转腾挪,再缠上丝线,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可惜大端阳没有五月五端午节那样强势,属于可过可不过的范围,因此大姐的生意就冷清了许多。粽子、月饼在民俗文化中,都是属于节令性的食品,节令一过,它们的身价就一落千丈了。

图注:粽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尽管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句已经进入了小学语文课本,现在的孩子大体上也能说出这些节气的名字来。但是等到他们成年以后,有谁还记得这些节气呢?二十四节气本来就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再吊儿郎当的农人,也会翻着老黄历照着谱子播种,这就是节气的价值。可是现在的孩子,离那些农活已经越来越远了,他们从现在到将来,再也不需要用节气来指导农事了。节气在人们潜意识中的没落历来存在,只不过现在加快了速度而已,这几乎和传统农业的衰亡同步进行。

图注:麦收

夏至节和大端阳差不多,可过可不过,至少在我熟知的亲朋里面,就没有人专门为了“夏至”找个由头聚在一起吃饭的。就连我父亲,一个在乡村待了七十多年的农人,也没有特意去过夏至节的习惯。“冬至饺子夏至面,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这天白昼最长,过后就越来越短了。夏至吃面,一般指的是面条。南方的面条品种很多,如阳春面、猪油拌面、三鲜面条、肉丝炒面、麻油拌面、甜水面等,北方则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等。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因此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味。按理说大家也挺重视夏至节的,可惜成都平原历来以大米为主食,隔三岔五地吃顿醋汤面,在稀饭里擀点面疙瘩,撒些面颗颗,烙点锅毯子,那只能算是主妇们给三餐所变的花样吧。

图注:甜水面

“夏至吃面”,哪有像冬至节必须吃羊肉那样严格呢?在成都平原,冬至节吃饺子可有可无,但是吃羊肉,喝羊肉汤,已经成了大家的习惯,滋养补阳啊!大城小镇里的羊肉汤锅店,哪家不是高朋满座啊,想要找到好的雅间就餐,那得提前预定。就算你在大厅里吃羊肉,没有预定就得排队等候。冬至节这天,连羊肉米粉店也跟着沾光,营业额攀升至往日的数倍。米粉是绵竹上班族的早餐之一,平常也就二两米粉管饱,这时不论男女都要加一份羊肉,似乎那几片羊肉吃下去,真能让自己延年益寿似的。这应该算是冬至节的一种羊肉崇拜吧!精打细算的人家,从市场上买回羊头、羊杂、羊肉来,放入大锅里炖煮数小时,至汤汁呈乳白色时,将锅内的汤汁、肉及切碎的内脏盛起,放入盐巴、胡椒粉、香菜、辣椒节、芹菜颗和葱花等调料即为羊肉汤,趁热食用鲜美无比。可见特定的美食,是留住一个节日的必要因素。

图注:羊肉汤

至者到也,夏至当然就是夏天到了。夏至流火,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日子开始了。但是夏至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后面不是还有“小暑”“大暑”吗?还有所谓的三伏,更有“秋裹伏热得哭”的农谚。

夏至以后,气候转热,古人有“夏九九”之歌,据元人陆冰《吴下田家志》记载:

一九至二九,扇子弗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弗入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夏九九反映出最热的时候是在三九、四九。民间又在夏至后遇庚日,为出霉日,称为“断梅(霉)”。

图注:夏日水韵

“夏至狗无处走。”到处都是火辣辣的日头,就连树荫下也是热浪袭人,狗狗们就只有吐出舌头来散热了。“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夫妻间那点事儿按理说也该歇歇了。那些手摇蒲扇、竹芭扇、折扇又被主妇们找出来各显神通,竹席、马扎子也派上了用场,有些人家陆续打开了电风扇、空调避暑。城市的休闲广场上挤满了纳凉的男女老少,大家都愿意等暑热退去才回去休息……

大棚西瓜、紫葡萄、青李子陆续上市,苦瓜、四季豆、豇豆、辣椒、嫩玉米也相继进入大家的餐桌。绵竹九龙的莲藕节开办了,数百亩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大块大块的绿色特别养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仔细瞅瞅,除了粉红的荷花,也有雪白的荷花,粉嘟嘟的,看起来更加让人爱怜。

图注:夏日荷塘

荷叶是夏日避暑的良品,摘一片荷叶放在头上,那是孩童们玩的小把戏。带回家洗净切成荷叶丝,煮成荷叶粥,清热解暑还败火。与此类似的,自然是绿豆汤了。将适量绿豆洗干净,控干水分倒入锅中,加入开水以淹过所有绿豆为宜,开锅后调为中火。当快要煮干时,再加入开水,盖上锅盖,继续煮15分钟即可。绿豆汤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绿豆汤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解暑佳品,有各种煮法,口味繁多,最主要的有薏仁绿豆汤,百合绿豆汤,南瓜绿豆汤和海带绿豆汤等。

图注:绿豆

夏至后雨水多,这几天的连绵阴雨,颇有些江南梅雨的味道。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反正就那么持续不断地下着,淅淅沥沥的,道路湿滑,增加了户外活动的危险度。气温下降了,蝉也躲起来了,这倒让我们省却了为蝉的聒噪而心烦。一般说来,如果夏至后雨水较少,天气闷热,五天左右蝉就会出来鸣叫,城乡莫不例外。蝉特别喜欢栖息在气柑树上,只要一只蝉开始鸣叫,那么其余的蝉儿就会随声附和,渐渐地形成此起彼伏的大合唱。嘎呜,嘎呜—那声音清脆明亮,成为闷热夏日的标志,让人连午觉也睡不好。我常常捡起一块石子,冲着气柑树树冠扔过去,蝉儿们受到惊吓,会暂停一两分钟鸣叫。可是没有后续的威胁,它们又放肆地合奏起来,让人无可奈何。

图注:乡村孩童

在气柑树树根周围,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小小的泥洞,那是蝉的幼虫爬出来的痕迹。它们在土里生活了两三年,在夏至前的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本能爬到气柑树上去,完成蜕皮,长出翅膀,就是蝉了。蝉蜕俗称蝉壳子,是一味常见中药。小时候我经常爬到树上去取蝉蜕,攒到几百个了,带到供销社去换成零钱买糖吃。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将古代儿童捕蝉前的动作描绘得活灵活现,也讲到了捕蝉的技巧,那就是要安静,等待时机,可见捕蝉就是一个和蝉斗智斗勇的过程。我儿时就会捕蝉,在竹竿顶端缠上一个塑料袋,上面沾上双面胶。安静地站在树下,找准目标,猛然对着蝉一挥,十有八九会把蝉黏住。

图注:放牛娃

蝉是可以吃的,油炸最好,在成都的黄龙溪,我就看见过卖油炸蝉的,上百个摊在筲箕里,等着好吃嘴们前去挑选。在瓷缸里用盐巴把蝉腌制好,再用开水烫后,蝉们蜷缩起了小腿,像一个抱团的小人。等油烟冒起,就扔进滚烫的的锅里,溅着油花的锅底发出吱吱吱的声响,那是蝉最后的哀鸣吧。油炸后的蝉们,捞上来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焦黄肉蛋,肉嫩酥脆,爽口留香,实在是难得的野味啊!

图注:火热的夏天

夏至前后,雷阵雨也是常态,伴随着雷声闪电,成都平原又进入了雨季,一直要延续到农历八月底。充沛的降水,让成都平原的岷江、沱江、石亭江等河流变得丰满起来。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稻田里的秧苗正在圆杆,为着将来出穗扬花积蓄着力量。但是山洪倾泻而下,山体滑坡、泥石流也不期而至,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次生灾害,仍然在威胁着汶川、都江堰、绵竹等山乡的生产生活。(彭忠富/文;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