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www.ykhongye.com/qwzl8岁那年,我从学校借到一本《文天祥》少儿读物,父亲说:“这位民族英雄是我们江西吉安人”。面对我充满疑惑的目光,父亲又说;“没错,我们是江西吉安人”。他从小出生在江西吉安农村,十几岁跟爷爷奶奶逃荒,远离故乡,走了几天山路,好不容易落脚湖南永兴,靠帮人学做饼干糕点活,维持基本生活。直到解放后,父亲参加了工作,建立了家庭,生育了我们这一代后人。从此,我知道江西吉安是父亲的故乡我的根,逐渐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有了由浅入深的认识。在成长的日子里,我填写各类人生表格,在“籍贯”一栏里,总是骄傲地写上江西吉安。在学校,凡是吟读欧阳修、杨万里的诗句,或听讲文天祥的故事,我都会对老师同学说:“他是我们吉安人”,胸间涌动阵阵暖流,为“我们吉安人”而感到自豪。
不久,我和父母亲去了江西吉安,从湖南马田坐火车到株洲,转车去江西分宜,再乘汽车抵达吉安,又走几十里路来到奶奶庙(今樟山镇)赤塘村,坐三班车,走一段路,整整花了一天时间,这是我第一次到吉安留下最深的印象。
赤塘村是一个村前有水田,生长着茂盛花草;村后有小山,尽是疏散松树林,是个美丽而安静的千年古村。当我轻快地穿梭于窄窄的小巷,抬头望见高高的隔火墙,小小的窗口难得透进一缕缕阳光,给满屋漆黑带来亮堂的明光;还有精致的人物木雕、雄伟的成对石狮、净亮的青石板路,给我惊喜和好奇。走近村里一棵最大的古樟树,我张开双手无法拥抱它,想到父亲小时侯在这里嬉戏、夏夜纳凉的快乐时光,仿佛就在昨天。
走进夏侯公祠堂,我按照父亲的安排,首先洗净双手,点燃香烛,跪拜了列宗列祖,自报家名,写上族谱,作为男儿,这是最神圣的事。之后,父亲宴请至亲好友和族谱修纂人员。年迈的族长说过:“别忘了,树有根水有源,你还是我们吉安人”。这句话使我始终记住:我是吉安人。尽管我生在湖南,但我的血管流淌江西人的浓浓血液。为什么我毎次到吉安,眼里总是盈满泪水?因为我对这方红土地爱得深沉、爱得挚热。
近几年,我经常回到吉安,探望我可敬可亲的堂姐和表哥表嫂们,共叙家事、城事、国事;并以一个游子的眼光,发现吉安城风景格外独好,井冈山大道越走越宽广,赣江水愈来愈清澈;老家农村变化也很大,除保留古村民居原貌,村外新砌起许多具有不同建筑风格的楼房,呈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景象,让我大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感概。我们吉安人不像湖南骡子那样“霸得蛮、耐得烦、吃得苦”,“好客守信、崇文尚徳、仗义正气”才是吉安人的性格。
古称“江南望郡”的吉安城,自古以来,弥满浓厚学风和笔墨芬芳,“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成为千古美谈;庐陵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多少文坛骁将和忠烈名臣,培养出多少红*将领和战斗英雄,给江西吉安带来迷人的光环。
年3月,我乘车只花了5个多小时,一路平安又回到吉安。忙里偷闲,我初次浏览了白鹭洲书院和文天祥公园,这是我慕名已久的“名胜古迹”。站在云章阁,不见当年“一抺蕉雨分窗绿、四面书灯映水红”的情景,我轻轻朗读文天祥《正气歌》诗文,思绪如赣江水奔腾不息。
在永新三湾广场,我参观了贺子珍纪念馆,当听到《十送红*》江西民歌,就像回到自己家中,听到久违的乡音,心情格外兴奋而亲切。这一次回吉安,我专程瞻仰了两位截然不同的古今英雄,了却我少年的夙愿,意义非同一般。
小时,父亲经常说起江西老家的乡俗风情和名人轶闻,唤起我了解吉安的兴趣。几十年来,我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