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现桐城寻找方氏连理亭 [复制链接]

1#

01

此时,白沙岭上。天空格外湛蓝,白云若仙女长袖善舞。阳光也镶了层刚成熟的麦子颜色,与轻柔的风儿一起,抚摩着那林立的参天大树,以及那些不知名的花儿草儿。

山势回旋,足音空响。正是年芒种后第4天的周日上午。我们一行十几人来到白沙岭,沿着山道一路往上。方无先生指着脚下细碎的沙石说,这大约就是白沙岭得名的原因吧。大关镇汪杰贤先生介绍,桐城是七省通衢,这里曾是千百年来南下北上必经的交通孔道。

斑斑青苔覆盖了一路的细碎沙石,也覆盖了那千百年过往的车马喧嚣。我已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却每一次都感觉像走在古老的时光里,与南来北往的历代行人迎面相遇,又擦身而过。这些步履匆匆的行人中,有清代颇负盛名的诗人*景仁,他似乎与我有同样的疑惑,写诗发问:“一丘一壑有佳处,何事作山当道路?”

是的,这座离桐城县城有三十余里远的白沙岭,在北乡一带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中并不显眼,然而它的山巅曾经竟然车马繁忙。*景仁似乎意犹未尽,继续在《白沙岭》诗中感叹:“岭头过征车,来往日万计。但碾石成沙,难平山作地。”他在路边扶马而立,看着那数以万计的征车往来,以及被征车碾得咯吱作响的细碎沙石,在太阳下泛着白色的耀眼光芒。

当地一位也是姓方的向导来了,交谈中得知他与方无先生还是血缘关系较近的本家。他引领着我们,侧身转入荆棘丛生的密林之中,恍若进入了幽暗的时光隧道。深入再深入,探寻再探寻。向导终于蹲下身来,扒开一丛灌木,一高一低两块并立的古碑出现在我们眼前。

大家立即凑上前去认字,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