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农业收成很大程度取决于耕地。眼下,各地正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春耕生产提供耕地支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府工作报告》要求,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如何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标准高在哪儿
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高标准农田项目片区,新修的机耕路贯穿片区,田间配套的灌溉设施一应俱全。春耕时节,农田与蓝天构成了一幅田园画。近年来,双林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田网、渠网、路网工程,改善了农田生产环境。“目前已完成人行道、机耕道、灌溉渠和灌溉系统的建设。”双林镇副镇长宋新华说,现正在建设排洪渠,已经增加了机械设备和人手,预计在4月底全部完工,实现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确保春耕生产有序进行。
“以前,田难种、收益低,农户自己种田意愿不强,土地流转也少有人问津。现在高标准农田改造,零碎的补丁田变成规整的大方田,土地流转更容易了,村民和大户实现了共赢。”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泸田村宋太明说。吉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毓龙介绍,全区高标准农田已累计建成6.23万亩,总投资1.亿元,惠及4个镇56个行*村,新增耕地.74亩,旱改水面积.54亩,改变了耕地高低不一、灌排不畅、渠路杂乱等现状,满足了机械化要求。
据中国科学院评估,建成以后项目区的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项目区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介绍,高标准农田形态上要求“田成方、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目标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季千斤、两季吨粮。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不同地区建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说,按照规划,到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截至年全国已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意味着今明两年每年需要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做到数量和质量并重,既要注重提高新建项目质量,又要有序推进已建项目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布局,聚焦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区域,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资金从何而来
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万亩,超额完成《*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目标任务。年中央财*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总额达到亿元,增加近8亿元。地方财*投入力度持续加强,河北、江苏、河南等省份地方财*亩均投入超过元。债券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江西、山东、四川等9省份发行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一般债等近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工程、农艺等,建设内容繁多,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待建设的农田地块位置更加偏远,建设条件更加复杂,加之施工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投资缺口日渐增大。当前,受各级财力限制,全国大部分地区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投入水平与实际投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确保地方财*资金足额落实到位的同时,迫切需要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来应对建设成本升高、资金投入不足的挑战。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谢长伟介绍,今年国家下达河南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分解下达到市、县。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4月底前全省大部分项目可开工建设。河南探索形成了多元筹资机制,指导市县*府发行债券、整合涉农资金、先建后补、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年至年3月,共落实省级财*配套资金49亿元,使用*府债券12亿元,使用*策性银行贷款4.3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多万元,整合涉农资金2.65亿元、电力部门投入资金9.8亿元。
郭永田表示,要用好土地出让收入,积极探索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办法路径,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要用足新增耕地指标收益,从各地实践看,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般能产生1%至3%的新增耕地,要将新增耕地纳入规划设计,把指标调剂收益切实用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来。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发挥财*资金“药引子”作用,探索多元投入模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此外,还要积极整合其他涉农资金。
建后管护咋办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加强工程建后管护十分重要。此前,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护,不能有效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效益发挥,导致许多建好的工程使用年限降低。业内认为,要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加快完善*府主导、多元分工的管护制度。规范农田设施竣工验收、资产移交和管护利用,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
湖南省年安排万元省级财*资金,积极引入社会化公司、委托专业代理人,开展专业化管护,探索多位一体、委托代管、第三方购买服务等管护新模式。江西、山东等省积极探索“田长制”“田保姆”等管护模式,发挥村级组织、承包经营者在工程管护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田设施日常维护的积极性。辽宁、黑龙江、河南等省采取财产保险、*府购买服务、设置专职管护员等方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农田设施管护。
“我们强化聚集效应,让高标准农田建得好、用得上。”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明生说,甘肃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垦等相结合,一体推进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产业升级。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机配套使用、土地流转、代种托管等相结合,推进规模化基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地整治相结合,把符合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改造提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相结合,今年高效节水灌溉增加到.34万亩,以工程措施推进深度节水、极限节水。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张振认为,“十四五”期间,针对北方耕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南方耕地土壤酸化贫瘠化、耕地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要重点开展退化耕地治理,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地区和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为重点,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乔金亮)
新闻链接:
农业农村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
2月23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建设质量,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会议强调,“十四五”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要增面积,完成好新增建设任务特别是今明两年每年1亿亩的年度建设任务,还要提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要狠抓管理办法落地,落实好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建设主体责任,在项目选址、设计、实施和后期管护等各环节形成分工合作的有效机制。要抓好项目建设全过程质量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并重,保证项目建设质量。要建立健全财*、金融、社会资本、生产经营主体等多元投入机制,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求。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年农业农村部会议论坛庆典、展会、培训和立法工作计划。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务实管用的会议,办高质高效的展览和精准有效的培训,立打基础管长远的法规,统筹谋划好全年工作安排,确保完成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冯克)
来源:经济日报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