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印度军工自主化还有多远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91349.html

莫迪在任期内大力推进“印度制造”。图为5月30日,莫迪在就职典礼上签字,开启他的第二个任期自印度独立以来,国防自主化一直是其追求的目标。但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其自主化道路还很漫长。

吴祝庆田枫吴薇

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大力推进“印度制造”,在发展国防工业方面着力颇多。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6月19日报道,印度国防生产局局长阿贾伊·库尔马宣布,“印度国有防务企业在至财年申请了项专利,并计划至财年再申请项专利”。他表示,这些成绩得益于“拉克莎·吉安·莎克蒂任务”(MRGS)的实施。

MRGS的目标包括“从一种寻求境外技术转让的文化,转变为印度自己创造知识产权,力争实现国防产业自力更生”。

有分析人士认为,自印度独立以来,国防自主化一直是其追求的目标。但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其国防工业自主化道路还很漫长。

顶层设计飘忽不定

从印度国防工业发展史看,“飘忽不定”的顶层设计对其国防工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年建国之初,印度采用“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政策,并确立了国防工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计划在短期内实现非竞争性武器的大规模国产化,包括轻型坦克、防空炮、海军运输机等,并争取形成高性能武器的长期生产能力,如重型火炮、喷气式战斗机、轰炸机等。到了年,印度对外宣称,其陆军已有80%的轻型装备实现国产化。

然而,在年中印边境冲突和年印巴战争中,印度国防工业自给自足战略的弱点暴露出来。一是装备配套性差,陆海空装备自成体系,互不兼容,比如三军的弹药和配件不通用;二是装备的性能差,无论是故障率还是精度,差到让官兵无法忍受;三是零配件供给不足,受国防工业水平和能力的限制,零配件生产的合格率低,难以满足作战需要。战场上失利,让印度开始重新审视并调整国防工业战略,注重以引进为主,自主生产为辅。

这一举措在发挥应急作用的同时,也挫伤了国防工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尽管在此后几十年里,印度各届政府领导人都认识到此举的不利影响,但每逢周边有事,还是首先想到从国外采购应急,应急过后,印度政府并没能从根本上大力扶植国内的国防工业。这种政策层面的摇摆与顶层设计的跑偏,是导致印度国防工业“几乎长达30年停滞”的根本原因。

军工基础薄弱

在英国殖民统治近年间,英国给印度留下了完整的轻工业、加工业和矿业基础,唯独军工业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相关产业也受到严格管控。

有数据显示,年印度独立后仅从英国接手了17家技术落后、设备落伍的私营兵工厂,总产值不足万美元。尽管如此,印度在建国初期,借助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工业基础,大力发展经济,并借助当时的国际环境推进国防工业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印度国防工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是根据许可证引进和组装生产,很少有本土设计和开发工作,这造成了其主战装备对苏联的依赖超过80%。虽然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将国防工业化模式又调整为基于本土设计生产,但长达数十年的组装,基础依旧很薄弱,甚至出现了“大地”导弹、“阿卡什”导弹、轻型战斗机(LCA)等大型自主研发项目频频遭遇重大挫折而又有求于他国的现象。

进入21世纪后,印度陆续建立起了由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九大国有军工企业、39家兵工厂、51家科研机构和数百个私营企业构成的国防工业基础,然而在满足本国武器装备需求上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其国家工业自主化程度一直在15%左右徘徊。

印度自建国初期就有美好的“大国梦想”,但囿于军工基础薄弱,其建设能力远远没跟上国防发展的需要。由于长期依赖进口,跌入他国“技术陷阱”的事时有发生。

近些年来,印度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左右逢源,美国、俄罗斯、欧洲国家等军火供应国源源不断为其输送先进武器,但其中却暗藏重重陷阱。

比如年,印度因为对俄罗斯的轻型战机米格-29K性能不满意,开始与美国波音公司商谈购买F/A-18超级大黄蜂战机项目。美方表示,将授权印度生产F/A-18超级大黄蜂舰载机,并承诺会在电磁弹射器方面给印度大开绿灯。但问题是,美国坚决不将能给电磁弹射器供电的核反应堆卖给印度,这就意味着,印度购买的这些先进战机将无法在航母上起降,成为昂贵的摆设。

创新人才匮乏

目前,印度拥有第三世界国家中最大的国防科研机构,员工多达30万人,其中包括3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虽然从事国防工业的人数众多,但顶尖的专业技术人才却屈指可数。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作为国家国防科研体系核心机构,仅有余名专业技术人才,配备的辅助和行政人员比例却很高。而在这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中,技术骨干的学历普遍较低,仅10%的科研人员拥有博士学位(3%为工程学相关学位,7%为科学相关学位),并且43%的科研机构拥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低于2%。

此外,印度国防工业人才外流现象一直比较严重。据法国《航宇防务》新闻网7年4月27日报道,在2至6年间,由于对私营企业增加了从事国防工业的机会,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有名科学家离职。

近年来,印度每年流入美国的信息技术人才约5万人。许多留学人才宁愿定居国外打工,也不愿回国从事国防研究工作。因为与行政管理层相比,印度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报酬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即使在一线工作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也把进入管理层作为成功的捷径,热衷“当官”而不追求科研上的成就,这也是导致印度创新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保障措施不力

除了前面几个因素外,印度国防工业自主化还受体制不顺、机制乏力、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印度媒体看来,印度国防工业领导机构普遍存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公营军工部门人浮于事、管理落后,国防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印度军工技术过时、效率低下,浪费人力物力。印度实行的是文官治军、三军分立的军事体制,没有统一的职能机构专门负责国防工业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文官不懂军事,三军各自为政、各买各的、相互攀比等现象不时见诸报端。

虽然1年印度政府同意私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但私营企业扮演的角色十分有限,其军品生产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军民融合程度很低。比如印度私营军工企业投标一个国防军备合同,至少需要3年才能生产出来,而且一般的私营企业都没有合法的竞标资格。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产品质量差,一些印度私营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不得不选择倒闭或转行。而“军购腐败”等问题也不时出现在媒体上。从已公布的案件中可知,印度军购回扣率已从3%上升到了10%左右。

长期以来,印度国防科研经费预算在国防预算中所占比例偏低,不足6%,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均在10%以上。

年,莫迪推出亿美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巨大的军费开支项目将使得印度国内的军工制造业优先受益,但也将吸引全球知名军工企业前来竞争。这能否推动印度国防工业“本土化”“自主化”良性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

(吴薇系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吴祝庆、田枫系陆军指挥学院讲师)

来源:年8月07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1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