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在当老师唐宋八大家5人出自其门下丨
TUhjnbcbe - 2023/4/17 8:05:00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

新郑有个欧阳寺村,多年前北宋时叫刘村,之所以“改姓”了欧阳,是因为欧阳修被赐葬于此。

被改变的远不止一个村庄。只要熟悉欧阳修的生平,你会发现后世将“一代文宗”、“千古伯乐”这样的盛誉用在他的身上,毫不为过。

“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其门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哪一个名字不如雷贯耳?他领导的北宋古文运动,为以后元明清九百年间提供了一种便于论事说理、抒情述志的新型古文。

紫色泡桐花点缀下的村庄,使得翠竹古柏笼罩的欧阳文忠公园,更加显眼。4月2日春雨淅沥,清雅竹林间,淡雾腾起,新郑八景之一的“欧坟烟雨”名不虚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长眠于此,醉翁可以安放山水之乐。

■名片

欧阳修(年8月1日-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治家、文学家。

◆专治“不好好说话”,借职务之便正文风

流传至今的古代贤母故事,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齐名的,还有欧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4岁丧父,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郑氏知书识礼,以荻杆当笔,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

陵园内复原了这个场景,端坐的欧母此时应该不会想到,她眼前这位埋头书写的少年,多年之后将要让北宋文风焕然一新。

晚唐五代,雕润浮华的“西昆体”盛行,北宋文人矫枉过正,又玩弄起了险怪艰涩的“太学体”,眼看这股“不好好说话”的歪风刮起,欧阳修站了出来。这位韩愈的粉丝,深信写文章不能端着,要简洁流畅、平易近人。

园内一东一西,各修有凉亭醉翁、丰乐,是为纪念欧阳修的不朽散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偏殿内,还陈列着苏东坡所书的《醉翁亭记》碑刻。可能是对这篇文章太膜拜,他穷尽所能,全文以真、行、草三种字体书写,“欧文苏字”珠联璧合,传为佳话。

不管哪个时代,娓娓而谈的文风才有读者青睐,欧公即使在今天开个公号,流量10万+的爆文定不会少。除了风趣小文,也能以笔为枪。范仲淹等被诬蔑结为朋*,欧阳修一篇《朋*论》刷屏朋友圈,“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成了流行语。

不仅身体践行,欧阳修还大胆借职务之便正文风。嘉祐二年(年),他主考礼部贡举,褒平易畅达之文,抑古奥生僻之辞,“太学体”日渐销声匿迹。

事实证明,历史都要感谢这位有脾气的考官。因为所录取的进士里,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真可谓群星灿烂。

拜殿正中,敬奉着欧阳修坐像,身后上书四个大字:一代文宗。和当今随意叫的大师不同,被尊崇为文坛的一代宗师,可是经受了历史淘洗的,挤不出啥水分来。

◆老师的一句叮嘱,苏轼发誓至死不忘

进入中殿,中央立有一通墓碑“宋太师欧阳文忠公之墓”,两侧分别为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所撰“祭欧阳修文”碑刻。

这样的设计,恍惚间,让人联想到学生们围着老师,求知解惑的场景。你可知,“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欧公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提携而名扬天下,后人誉之“千古伯乐”。

从大文豪苏轼的祭文中,得以一窥师生相处的细节。苏轼在崇拜了老师15年后终于相见,第一次看到这个后生,欧阳修喜笑颜开,甚至拍手鼓起掌来说“此我辈人”,并表示自己老了,要将文章之道传授给他。

多年之后,苏轼再次见到老师,欧阳修特别叮嘱:“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苏轼应答“有死无易”。发誓铭记于心,至死也不会改变志向,可见欧阳修对其影响之深。

优秀的老师,永远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面对晚辈才情,欧阳修从不吝啬赞美,兴奋起来甚至会说些过头的话。

欧阳修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也许只有如他这样的爱才与大度,才能说出“自己应该退让,使苏轼超过自己”这样的话吧!

苏轼的父亲也得益于这位伯乐。大器晚成的苏洵,48岁以文章当“敲门砖”,欧阳修读后赞叹“后来文章当在此”,并向宋仁宗上书《荐布衣苏洵状》推荐。曾巩心灰意冷时,写信自荐,欧阳修盛赞其文,还撰写《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并纳入门下培养。

从不问出身门第,这位文坛泰斗慧眼识珠,《宋史·欧阳修传》称其“奖引后进,如恐不及”,丝毫不夸张。

◆还是艳词界大佬?这位醉翁“不正经”

为人师表,欧阳修也不是什么古板的老学究,倒更像是一位风趣玩家。

苏轼在科举试卷上,举了个例证,欧阳修不知其出处,发榜后一问,苏轼笑道“想当然耳”,坦承是他捏造出来的,可欧阳修听后只是哈哈一笑,并不介意。

自号醉翁的欧阳修,一定知道这人一旦正经起来,很容易假正经,假正经的人,自己累,身边的人也累。

若盘点艳词界的大佬,欧阳修也应有一席之地。老师毕竟是过来人,也曾年轻风流过,提笔写过“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虽说“世俗之气”浓了些,可性情真,况且谁的青春不轻狂?

陵园最深处是欧公与继配夫人薛氏墓,有心的后人,在墓前载种了几株牡丹,眼下花开正艳,盛放得毫不遮掩。牡丹是欧阳修的老朋友,曾作诗自称“曾是洛阳花下客”。

早年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他就爱与梅尧臣、尹洙吟诗作乐。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后,走访民间,考察育花技艺,撰写了《洛阳牡丹记》,谁成想竟是我国首部花木论著。

欧阳修无疑喜欢这种散漫,被贬滁州,他依旧慵懒,为*“宽简而不扰”,使得官民称便,反而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些说他官场失意而沉迷山水,也未免太小瞧欧公的格局了!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的这个乐,不是“及时行乐”的乐,也不是“避世归隐”的乐,而是“你开心所以我快乐”的乐,这个乐里有担当。

“乐”字或可作为欧阳修一生的主题词。为人不装,为文平易,为官宽简,欧阳修乐山乐水乐人生。

来源:大河客户端编辑:赵红玲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当老师唐宋八大家5人出自其门下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