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周小平市人社局供图
12日,记者从重庆市人力社保局获悉,重庆市专家服务团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示范活动启动仪式日前在永川举行,这标志着我市专家服务团服务基层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去年12月,我市为组织专家参与脱贫攻坚战,对接乡村规划建设、农旅融合发展、产业技术保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基层需要,组织多名专家,组建了45个专家服务团,基本覆盖全市深度贫困乡镇。”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专家服务团的组建,创新采用了“订单式”“项目化”组织方式,既解决乡村引才引智需求点多分散,缺乏有效渠道和财力保障问题,又以项目制方式组织专家,从职称政策、评优评先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有效调动了专家人才积极性。
永川区吉安镇石松村水稻项目专家服务团领衔专家李经勇研究员推动打造优质水稻品牌
建立更为广泛长效的乡村引才引智新通道
“以前,我们是采取专家组团,集中统一在某段时间到基层提供服务的方式。”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但这种方式存在基层需求点分散、缺乏有效渠道、服务结果跟进不到位等问题。
为打通专家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年,市人力社保局提出,改集中服务为分散式长期服务,以“订单式”“项目化”组织方式,组建专家服务团,“点对点”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立起了更为广泛长效的乡村引才引智新通道。
“今年,我们组建了45个专家服务团,组织了多名专家。”该负责人介绍,此次团队组建,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基层乡村提出“订单”,由区县收集乡村需求(目前重点聚焦全市深度贫困乡镇),由乡镇或村里提出任务需求。二是统一发布“订单”。人社部门发挥联系服务专家的渠道优势,广泛发布需求,面向社会征集专家团队。同时,配套出台激励政策——每个团队支持经费5-20万元,服务基层可享受提前1年评定上一级职称、优先纳入人才选拔培养项目等。
三是专家组团“接单”。以项目制方式提供定点、定人、定服务期的定制化服务,领衔专家自选团队成员,团队成员还要包含当地人才,确保团队以“钉钉子”的精神提供服务,并发挥好专家“传帮带”作用,帮助基层培养“种子”型骨干人才。
每年评估考核,让每个“订单任务”开花结果
“45个‘接单’的专家服务团,对应45个基层所需的项目。”该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针对贫困村产业薄弱问题,重点聚焦产业扶贫,在贫困村开展技术服务和产业问题联合攻关。专家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编制项目规划、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培养专业人才、培育市场品牌、培植产业链条、转化科研成果,助推贫困村产业发展、贫困农户早日致富。特别是要与受援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帮助培养当地专业技术人才。
据了解,为推动每个“订单任务”落地开花结果,市人力社保局还建立了专家服务团考核评价机制,每年将进行考核评估。该负责人说,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可申请持续资助;对考核结果为合格的,兑现资助经费和相关政策;对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并暂停1年申报资格。
据悉,下一步,市人力社保局将建立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找准专家所长与基层所需结合点,让智力帮扶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持续推进人才扶贫,助力乡村人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