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无证砖厂21家,关闭14个采矿权矿山,完成治理面积多亩……吉安市青原区近日公布了年以来矿山生态问题整改成绩,“秃子山”悄然变成绿满山,浊水沟嬗变为清流溪。
近年来,青原区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矿山生态问题大起底、整治大联动、生态大修复,着力解决矿山生态历史遗留问题,昔日裸露的山体披上绿装,让矿山更绿水更清,全区生态环境持续稳定提升。
问题大起底,治理明靶向
“采石场内运输道路未硬化,晴天场地扬尘较多;矿区石料堆放未全覆盖;未按要求配套抑尘设施。”日前,青原区联合督察组现场排查富田湖丘采石场生态问题,下达了整改通知书。
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披露的矿山生态问题,青原区立行立改、举一反三,由区委领导牵头负责,组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林业等六个部门成立联合督察组,全方位对矿山生态问题进行大排查,做到“五个”起底,确保不留死角、不存盲区。
据悉,“五个”起底,即为问题起底,从源头上清查各种审核手续是否合法、程序是否到位(含环评),生产过程中是否有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违规处理的结果等重新梳理起底,明确目标方向;责任起底,从矿山企业注册、审核、生产、停产后生态修复等过程的责任起底,要心中有数;处置起底,对矿山企业违法发现处理后的结果、后(效)果起底;督导起底,对督导时的每个点、环节、具体方法等起底到位;全区起底,对全区矿山生态问题全面起底,确保在短时间内达到整改效果。
截至目前,青原区排查发现矿山生态问题23个,其中,存在矿山环评手续审批和落实问题5个;影响周边土壤、水体、空气等污染问题1个;存在矿山废水、废气、废渣等非法排放和扬尘达标问题17个。
整治大联动,源头严把关
“矿山选址在生态保护区内,依照政策规定不予审批。”日前,青原区又婉拒一投资矿山开采项目的客人。
早在年,青原区在全市率先推行矿山开采项目联审联批制度,由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交通、市监、应急等7家区直单位和项目建设所在地政府联合对煤矸石开采、粉煤灰加工、采石、砖瓦窑等矿山开采项目进行审批,从源头上杜绝了设施不完善、排放不达标、破坏生态的采矿企业入驻。近四年来,青原区累计拒绝矿山开采项目超20个。
与此同时,青原区启动治矿、治砂、治水、治超“四治”专项行动,成立由区政府区长担任组长、相关副区长担任副组长,32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四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建立“四治”联合执法机制,持续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取缔无证矿山企业9家,关闭采矿权矿山企业14家,拆除无证砖厂21家,有证矿山企业补报水土保持方案率达%。
生态大修复,资金强保障
持证矿山企业按照“边开发、边治理”的要求,种树17万棵,播撒草籽亩,挖排水沟米,砌截水挡墙平方米,完成治理面积.10亩;
秉持与周边环境相宜的生态修复理念,不搞景观式、花园式治理,投资1.15亿元,扎实推进36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恢复破损山体多亩;
为加快整改矿山生态问题,青原区按照“一矿一策”“一事一单”的要求,制定矿山复绿实施方案、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方案等,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联合保护机制,统筹整合中央、省、巿、区级财政资金和企业资金,深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全区累计完成治理面积多亩。
此外,青原区还建立健全矿山生态修复基金制度,全面推进企业缴存生态修复基金,目前已有10家矿山企业在中国银行开设了基金账户,缴存基金.53万元,保障矿山生态修复投入持续增长。
打出生态修复“组合拳”,青原区矿山生态修复跑出“加速度”,如今绵延绿色覆盖裸露的山体,一座座“绿色银行”迅速在废弃矿山上崛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