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都安生活通》
年纪轻、精力旺、愿吃苦、干活麻利效率高……这是当地村民对他的印象。
蓝绍勋走在顺安村崎岖的山路上。
“群众观念落后、受教育程度低,自然条件差,人口耕地面积少和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蓝绍勋刚到顺安村时,心中不免打鼓:这一片似乎被老天遗弃的地方,如何扶?
入村以来,蓝绍勋从摸情况、理思路入手,对户名贫困人口反复核查、研究,深入剖析,制订各户脱贫措施,谋划脱贫致富之蓝图。
他积极同村“两委”谋划,整合流转土地,建设桑蚕养殖基地80亩,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有效带动贫困人口48人再就业。
蓝绍勋给贫困群众送去慰问金。
顺安村各村民小组居住较分散,交通闭塞,山路崎岖,为了修好路、建好水柜,蓝绍勋还与村委干部翻山越岭,实地勘察,争取项目。年以来,共为村里争取到新建、扩建屯级道路12公里,新建家庭水柜4个、集中供水工程4个,争取到14万元为当地群众完成入户水表和管道安装。
此外,他还利用企业资源优势,组织“中华乡村e康工程”中恒乡村医生大型免费义诊活动,使顺安村多名村民享受专家免费体检、把诊。
村民危房拆除现场。
刚入村不久,蓝绍勋便得知,顺安村有两个适龄儿童因病和因厌学辍学。他通过入户家访动员,结合医疗机构帮助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成功劝返了两位辍学学生。同时,按要求每年落实中职、高职、本科在校生雨露计划,保障贫困学生上学困难问题。
去年2月,蓝绍勋荣获都安县县级优秀驻村工作队员荣誉称号。
蓝绍勋,一名青年、一名*员,一个扶贫干部,把贫困户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办,让山乡旧貌换新颜,而他自己也在历经扶贫攻坚的锤炼后不断蜕变,唯一不变的是那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愿。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杨天宇)
4月6日,郭京退了在南宁的租房,用一辆方拖车,将全部家当搬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上镇村,他决定继续驻村。
车子平缓驶进村里,而两年前,他是颠簸入村的。
年3月19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选派年出生的郭京,到上镇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郭京走过的扶贫路。
“今天,是我作为上镇村第一书记的第一天。这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和村子未来息息相关的角色,我要同全村百姓一起寻找和开拓脱贫致富的路子。”当天,郭京在驻村日记里写到。
上镇村属于极度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建档立卡贫困人户数为户人,贫困人口基数大,年底贫困发生率为63.9%。
“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少,严重缺水、经常停电,这是我对村里的最深印象。”郭京说,刚到村时,还有4个屯未通车,道路硬化率不足三成。
在村干的帮助下,郭京开始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
郭京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
“弄北队韦朝辉户,家中仅有两位老人,晚上8时都舍不得开灯,每个月电费却要多元。”郭京说,后来得知是因为村民自拉电线,导致电损过大。为解决群众难题,郭京主动协调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新电力投资集团等企业,共投资万元用于提升配电台区14项。目前,全村户户实现通电,群众多年来用电难、用电贵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年9月,上镇村还成为全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示范点。
郭京入户宣传扶贫*策。
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了解到蒙艳姬的丈夫因病卧床、4个孩子上学,家庭负担落在她一人身上时,郭京多方和村民沟通,将蒙艳姬户纳进贫困户帮扶。了解到弄伐队的王戍连是18年的“黑人黑户”,郭京为其成功寻亲后,还协调帮助他重新上了户口。“我以为再也见不到自己家人了。”王戍连握着郭京的手泪流满面。此外,郭京还累计为8人解决多年的黑户、户籍信息错漏等难题。
年以来,郭京紧跟*策积极争取资金,为村里先后争取脱贫攻坚各类项目投入资金超过万元,其中,获得后援单位支持万元。如今全村已实现屯屯通路、户户通电、家家有水。村级养牛场、养鸡场和与其他6个村联建的光伏扶贫项目,让上镇村的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年度收入突破10万元。
一大批扶贫牛“落户”上镇村。
“按照年初计划,年上镇村需完成户脱贫任务。但是郭书记说,上镇村不能拖全县全区的后腿,脱贫任务,只能提前,不能延迟。”上镇村委副主任韦善杰介绍,年,郭京推迟了婚期,长期驻扎村里,通过压实责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当年实现了户人顺利脱贫。据了解,年底上镇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5.06%。
为实现上镇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郭京积极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对接,围绕育产业、稳增收、固脱贫、树典型的思路,委托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为上镇村编制了《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上镇村村庄规划》,为未来的发展明确方向。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韦玉厦)
梁云献是贵港人,从小在贵港长大,不会讲桂柳话,更听不懂壮话。3年前,他26岁时,通过广西公务员考试,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成为瑶山一名检察官。
但在检察岗位工作刚过半年,就到了都安县脱贫攻坚工作吃紧的时候。梁云献服从组织安排,于年4月,扛起行李,进驻永安镇安太村,任驻村工作队员。一年后,他又转到永安镇安福村任驻村工作队员。
梁云献(左一)深入贫困村开展工作。
经过艰苦奋战,年,安福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目标。但梁云献战“贫”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今年3月初,他又背起行李,进驻永安镇安业村,任脱贫攻坚突击队员,组织带领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安业村有28个村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目前仍有未脱贫户53户人,贫困发生率为13.7%,属深度贫困村。
梁云献的艰辛扶贫路。
梁云献驻村做的第一件事,是督促推进该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全村计划新建10个家庭水柜、3条道路,危房改造24户。梁云献介绍,截至目前,新建的10个家庭水柜已完成主体工程,其中9个水柜已竣工;24户危房改造已全面动工,其中已竣工7户,其余的将在5月底前完成主体建设。
移民搬迁群众原先的住房。
动员贫困群众搬迁,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安业村共有10个自然屯需整屯搬迁,搬迁人数达户人,主要搬迁到永安镇安乐新区,以及县城区八仙新区和城北新区。
“最难做的是老人的思想工作,他们不愿离开故土。”梁云献说,为了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突击队员常常是顶着烈日,在崎岖山路走3个多小时,来到群众家里。老人不愿搬,就先做通子女工作,再做老人思想工作。“工作很辛苦,但看到这些老人最后都改变了想法,愿意搬入移民新区生活,再大的付出也值得。”
梁云献及其他脱贫攻坚突击队员与计划移民搬迁的群众合影。
“能在最艰苦的地方奉献青春,是一种人生历练,我也感到很自豪。现在我不但能用桂柳话与群众交流,还能听懂不少日常交流的壮话。”梁云献高兴地说。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韦剑平)
来源:河池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