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今日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TUhjnbcbe - 2023/1/5 9:26:00

夏至是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又称“夏节”、“夏至节”,是我国最早的节日。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魁。”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病疫、荒年与饥饿死亡。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日从古至今,都是普遍受人们重视的一个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夏至称人习俗

《清嘉录》有过这样的记载:“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那时候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有的地方风俗相信,夏至日的时候称体重,用来检验人的肥瘦程度,方可求得吉利,同时也是为了调整膳食。

夏至吃面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有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所以在这天,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

自古以来,夏至吃面在很多地区都非常盛行: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胶州地区把这天的面条称为“入伏面”,长岛也有民谣称:“立秋滑拙(饺子)入伏面”。招远吃水饺,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城习惯吃凉面……龙口、莱阳一带,往往会煮新麦粒吃,孩子们用麦秸编一个精巧的小竹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往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乐趣。

北京的夏至这天,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也是在夏至日讲究吃面。按照风俗习惯,每到夏至,人们都会大吃生菜和凉面。夏至这天,北京大大小小的面馆顾客盈门,打卤面、炸酱面等各种面条非常受欢迎。按养生的说法,在气候炎热之时,吃一些生冷的食物可以降火开胃,还不会因此而影响肠胃健康。

在西北地区,如陕西等地,夏至日会吃粽子,并取菊烧成灰,洒在地里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地区,夏至日也是吃面,由于面的品种非常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米线、麻油凉拌面等。在江苏,夏至少不了的是夏令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蒜苗,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褚芽,水三鲜是螺蜘、细鱼和河豚。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南方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成长得更健康。

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但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都有的习俗,这和时令的农作物生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夏至日后收获了新麦,夏至吃面有尝新的意思。另外,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的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夏至日祭祖祭神

在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金坛一带,人们以新收获的米麦粥祭祖,让祖先尝新。

浙江会稽一带,则用面食祭祖;浙江东阳,农民要置办酒肉,祭祀五谷之神。还要用草扎成束,插在田间祭之,叫做“祭田婆”。

在湖南醴陵,居民在夏至日祭祀土地神。

明清时期,皇家每年在夏至这一天要在地坛举行祭地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古语曰:“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每一个节气都在提醒着我们:珍惜好时光,享受好时光。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